须警刑事雷区七大者必惕的创业
最近几年,从ChatGPT到Midjourney,再到妙鸭相机,AI生成内容(AIGC)技术让整个互联网都在沸腾。作为一个处理过众多科技公司法律纠纷的律师,我常看到创业者们满怀激情地投入这片蓝海,却往往忽视了水下暗藏的刑事法律风险。 记得有个创业团队兴致勃勃地问我:"既然ChatGPT在国内用不了,我们能不能做个中转服务器收费提供服务?"这个想法看似聪明,实则危险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这种行为很可能踩到非法经营罪的红线。现实中,非法经营的认定范围比想象中要广得多——32个司法解释文件,32种具体情形,让人防不胜防。 AI需要"投喂"海量数据才能变得更聪明。但去年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某AI写作软件因为未经授权使用了数万篇新闻报道,最终被判侵犯著作权罪。切记,只要满足违法所得3万、非法经营额5万或复制品500份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,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 在我的办案经历中,最容易让创业者栽跟头的就是数据合规问题。去年有家AI客服公司,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收集了大量用户通话记录,结果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调查。记住这些关键数字:行踪轨迹50条、敏感信息500条、普通信息5000条,这些都可能成为刑事立案的起点。 AI编程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。我曾代理过一位程序员,他开发的AI代码生成工具被黑客用来制作恶意程序。最后虽然当事人没有主观恶意,但还是因为"提供侵入计算机系统工具罪"被追责。技术无罪,但用错了地方就可能引火烧身。 去年某AI绘画App就因为用户生成色情图片而惹上官司。平台方虽然辩称是用户自发行为,但法院认为其未尽到审核义务。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数字标准:传播量达300-600人次就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,而牟利性传播的门槛更低。 最近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再次强调了内容安全的重要性。我们处理过一起AI新闻聚合平台的案件,因为算法推荐了不当内容,差点触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。这类风险往往被创业者忽视,但后果最为严重。 作为律师,我们理解创业者的艰难。但法律不是用来限制创新的枷锁,而是保护创新的护栏。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在创业初期就做好合规设计。毕竟,没有什么商业梦想值得用自由作为代价。下期我会详细聊聊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安全创业,欢迎继续关注。一、非法经营的灰色地带
二、知识产权的边界问题
三、数据隐私的法律红线
四、技术开发的两面性
五、内容审核的底线意识
六、政治敏感性的高压线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网红代言翻车启示录:当流量遇上法律红线
- 操盘手日记:如何在市场喧嚣中保持清醒
- Web3革命真的来了?东京这场闭门会透露了哪些关键信号
- 比特币或将迎来狂暴牛市?资深分析师揭秘4.5万美元前的最后上车机会
- 比特币抄底信号闪现?关键指标释放8个月来最强买入信号
- 9.19币市观察:主力资金在玩什么把戏?
- 10月加密货币预测:SHIB和XRP即将迎来关键转折点?
-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:加密货币代币如何重塑商业生态
- 美联储9月降息:市场热切期盼背后的隐忧
- WLD突然暴涨背后:是价值发现还是资本游戏?
- 科技大佬闭门密谈:AI时代的盐铁会议暗藏哪些玄机?
- 深度剖析:为何我对FXS情有独钟,认定其为23-24年最值得押注的项目
- 国会加密盟友出手:限制SEC监管权限的暗战打响
- 数字货币:2024年美国大选的隐形战场
- 以太坊关键支撑位分析:1630美元成为多空分水岭
- 比特币或将迎来历史性突破:2024年初或将改写价格神话
- 比特币再创新高!117000美元关口被攻破,牛市真的要来了吗?
- 比特币市场观察:当美联储按下暂停键后发生了什么?
- SEC掌门人警告:政府若停摆,加密监管将陷入半瘫痪状态
- 监管风暴持续发酵:SEC与Binance.US的资产之争愈演愈烈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