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的当技担业负成商困境术优势变
最近科技圈上演的"奥特曼回归记"虽然落下帷幕,但OpenAI的烦恼远未结束。说来有趣,这场戏剧性回归背后最大的功臣竟是微软——这家科技巨头今年不仅豪掷100亿美元追加投资,还调动了自家研究院的精英团队,全力帮OpenAI把GPT-4这样的尖端技术转化为实用产品。
微软的Plan B
但鲜为人知的是,就在今年9月,微软研究院的Peter Lee接到一个秘密任务:开发OpenAI的替代品。谁能想到,微软自家的大模型应用Bing Chat竟成了第一个"去OpenAI化"的产品?据业内消息,微软正逐步将Bing中集成的OpenAI大模型替换成自研版本。11月开发者大会上,Bing Chat更名为Copilot后,其市场定位与ChatGPT惊人地相似——这背后的心思,明眼人都能看出几分。
"兰博基尼送外卖"的困局
说来讽刺,微软下决心自研大模型的导火索,竟是OpenAI技术太强了。当ChatGPT风靡全球时,OpenAI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代号为Arrakis的稀疏模型项目。这种模型有个妙处:处理不同任务时只需激活特定部分,就像给不同的工作准备不同的专用工具,而不是每次都动用整个工具箱。这不仅响应更快、更精准,更重要的是能大幅降低计算成本。
举个例子,现在用大模型就像用航空母舰运邮件——实在太浪费了。微软基于GPT-4开发的GitHub Copilot就是个典型案例。这款辅助编程工具每月收费10美元,但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披露,每个人用户平均每月要让微软亏损20美元,重度用户甚至能让微软每月损失80美元。
OpenAI的模型确实厉害,在各大评测中都名列前茅。但这份卓越的代价是高得吓人的使用成本。有业内人士算过账:GPT-3.5的API价格是开源模型Llama 2-70B的3-4倍,GPT-4就更不用说了。但现实是,除了代码生成、解数学题等少数场景,大多数工作完全可以用更精简的模型完成。
创业公司Summarize.tech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这家提供音视频摘要服务的公司有20万月活用户,最初用GPT-3.5,后来换成开源的Mistral-7B-Instruct后,成本直接从每月2000美元降到不足1000美元,用户却感觉不出差别。这就像给每个外卖小哥配兰博基尼——帅是帅了,但实在没必要。
商业化之路的困境
即便没有这场内讧,OpenAI可能也会面临客户流失。原因在于它的商业模式存在一个根本矛盾:一方面,它对开发者非常友好。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定制各种功能的聊天机器人,就像给现成的豪华跑车换个涂装那么简单。最新数据显示,用户已经上传了19000多种功能各异的GPTs,每天新增上千个。
但对大公司来说,OpenAI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。当企业需要深度定制时,GPT-4庞大的体量就成了负担——最低200万美元、耗时数月的开发成本,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。相比之下,全量微调开源模型的成本通常只有几十万美元。
更关键的是,像微软、Salesforce这样的大客户根本不需要和别人拼单分摊计算成本,这让OpenAI的规模优势荡然无存。甚至连初创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,也会发现改用开源模型更划算。Summarize.tech就成功把成本砍掉了一半多。
理想主义与商业化的拉锯战
OpenAI面临的困境,本质上是理想主义与商业化的冲突。这家机构创立之初,马斯克和奥特曼的愿景是让AI发展不受商业利益干扰。正是这种纯粹的研究氛围,吸引了伊利亚等顶尖科学家加入——尽管当时OpenAI给的薪水还不到谷歌的一半。
但ChatGPT的爆红改变了一切。OpenAI总裁布罗克曼曾坦言,他们最初只是把ChatGPT当作"低调的研究预览",用来收集人机交互数据。谁都没想到它会火成这样,更没想到这会逼着OpenAI从象牙塔走向商业战场。
如今,OpenAI员工人数可能已突破700人,运营成本水涨船高。正如一位匿名员工所说:"当收入和利润有了明确路径,你再也无法为'理想主义研究实验室'的身份辩护了。"
这场"奥特曼去哪儿"的闹剧,表面上是人事斗争,实则反映了OpenAI的身份危机。正如马斯克所言:"我们成立组织是为了拯救雨林,结果它却做起了伐木生意。"在技术领先与商业可行之间,在理想主义与盈利需求之间,OpenAI正站在十字路口。
(责任编辑:推荐)
-
说真的,最近比特币这个过山车行情看得我心脏病都要犯了。上周还风光无限地冲破12.4万美元大关,转眼就被PPI数据泼了盆冷水,呲溜一下就滑到了11.7万美元附近。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快!通胀数据成了"搅局者"说实话,3.3%的PPI数据确实给了市场当头一棒。那些整天喊着"降息要来了"的分析师们,现在一个个都闭上了嘴。我有个在华尔街做交易员的朋友跟我说,现在交易大厅里都在传:"通胀这个老妖怪又回来了... ...[详细]
-
说实在的,在这个市场中摸爬滚打这些年,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:盈亏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。记得刚入行时,我也曾天真地以为只要掌握了某个"神奇指标",就能稳赚不赔。后来才明白,就像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,交易中也必然要经历起伏。有位前辈跟我说过一句特别实在的话:"这个市场啊,就是看谁更能'亏得起'。"这话糙理不糙。当前行情:震荡中的抉择大家好,我是格格,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的老兵。最近这行情啊,就跟北京的雾霾... ...[详细]
-
Web3革命新星Hexlink:以太坊基金会为何对其青睐有加?
记得2021年9月那个秋日的清晨,V神(Vitalik Buterin)在晨跑时突然灵光一闪,一个改变Web3游戏规则的想法诞生了——EIP-4337账户抽象提案。这个看似晦涩的技术名词,实则蕴含着让区块链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潜力。从技术提案到行业变革经过一年多的打磨,这个提案在今年3月终于修成正果,成为ERC-4337标准正式登陆以太坊主网。简单来说,这就好比给区块链技术装上了"傻瓜相机"模式—... ...[详细]
-
作者:Jack Inabinet,Bankless;编译:金色财经0xxz记得上周那波以太坊的小阳春吗?当时市场都在热炒即将上市的以太坊期货ETF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在加密货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当时也被这波热情感染了——CEX上以太坊期货未平仓合约一夜之间暴涨5亿美元,价格更是冲上了1700美元关口。但是,现实很快就给这份热情泼了一盆冷水。期待落空:ETH期货ETF首日遇冷周一开盘后,九只... ...[详细]
-
相信很多人都幻想过一场浪漫的网络邂逅,但今天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: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,有些"缘分"比烂桃花还要可怕百倍。缘起:微信里的"完美男友"2023年2月的一个普通下午,李女士(化名)的微信突然弹出一条好友申请。说实话,要是在三年前,我肯定会劝她立即拒绝。但在这个人人都习惯社交软件交友的时代,谁会想到一张儒雅的男士头像背后,会藏着如此精心的骗局?这位自称王先生(化名)的"成功人士"确实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,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:交易就像在暴风雨中航行,关键不在于预测天气,而在于根据天气调整航向。市场两种面孔:趋势与震荡的艺术说实话,市场行情就两种个性,跟人似的:要么脾气火爆、一路狂奔,要么犹豫不决、原地打转。遇到前者,我常说"顺着趋势走,别跟市场较劲";碰上后者,就得学会"低买高卖"的基本功了。记得去年那次大行情,多少新手因为逆势操作被市场教训得头破血流?实战复盘... ...[详细]
-
嘿朋友们!今天真是太让人兴奋了,市场走势完全按照我们的预期在发展。还记得上周我们团队反复强调的做空信号吗?现在看来简直是神准!比特币空单稳稳拿下300点利润,以太坊也有30个点的收获。说实话,看着行情一步步验证我们的判断,这种感觉比赚钱本身还让人上瘾。相信跟上这波操作的朋友们现在都在偷着乐吧?不过我更开心的是能够帮助大家规避风险、把握机会。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,我深知这个市场的残酷。... ...[详细]
-
RSS3投资机会:当Coinbase和DWF都看好的Web3协议
朋友们,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Web3项目——RSS3。这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协议可不简单,它正在重新定义我们获取和管理网络信息的方式。为什么RSS3值得关注?想象一下,你在Web3世界里拥有完全控制权的内容聚合工具。RSS3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,它让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和关注内容,把整个网络变成一个可自定义的信息库。不得不说,这解决了Web3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大痛点。作为一个老韭菜,我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在区块链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想和大家分享下9月份最让我心动的三个加密项目。这些项目不仅基本面扎实,更蕴含着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。MakerDAO:老牌项目的华丽转身MakerDAO这个老伙计又要搞大动作了!作为DeFi领域的OG,它正在酝酿一场名为"Endgame"的华丽升级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Maker和DAI要换马甲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在开玩笑。但仔细研究后才发现,这招"品牌重塑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加密圈子里,比特币的价格走势又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。作为"数字黄金"的比特币,至今仍然稳坐加密货币的头把交椅。我刚刚刷新了行情数据,发现BTC现价26,244美元,在过去24小时里微跌0.5%。说实话,这个波动幅度在币圈已经算是相当温和了。作为一名浸淫市场多年的老手,我得说比特币的技术面确实值得玩味。从四小时图来看,26,000美元这个支撑位简直就像是一块磁铁,价格每次跌到这里都会神奇... ...[详细]